(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本报记者 朱艳霞
3月29日,博鳌亚洲论坛2023年年会举行“碳中和:困局与破局”分论坛,博鳌亚洲论坛副理事长、中国人民银行原行长周小川表示,金融业应该帮助碳市场建设好、运行好,同时使碳市场给出的信号能够在多个目标和多种工具之间实现最优协调。
在推进碳中和的过程中,一些国家倾向于使用碳价格、碳税等价格型工具,另一些国家采用更多非价格的政策措施。
周小川认为,使用什么样的工具与目标的协调有关。去年,有些政府和企业并没有把碳排放放到最高的优先级上,如果有其他的优先事项,碳排放的优先级就会适度地下降。因此,暂时不可能让所有的组织包括政府在内,都把碳排放当作最优先的目标。
“多目标下存在各种目标和所用工具的协调,理论上有一个最优协调,我们要寻找这种最优协调。”周小川表示,要设计一个目标函数,每种目标都有权重,以及背后的约束条件和价格,把每种目标的价格和权重调节好,分解到各个年度,就可以实现最优协调。这一过程要用到价格型工具。
周小川认为,价格型工具并不只是二氧化碳价格本身,还包括税收、补贴、免费配额等。非价格工具,如企业的觉悟、计划、指导投资等,也有可能会用到价格激励机制。价格型工具和非价格型政策工具的使用不是完全分开的,在多种目标情况下,例如,低通货膨胀的同时还要促进经济增长,并保持金融稳定,碳中和的实现要在这些目标与所涉及的工具之间寻找协调。
在推进碳中和的过程中,金融机构和投资者能够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周小川表示,有些金融机构认为已经做到“低碳”,比如办公室不排碳,数据中心也使用太阳能或者绿色能源,出差也很注意低碳,但这远远不够,“更重要的是投资、信贷,包括其他金融活动,所支持的对象是不是向零碳前进、是不是有助于实现零碳发展”。
此外,周小川认为,未来碳市场和碳市场所涉及的一些衍生产品发展和监管问题是金融业擅长的领域,金融业应该帮助碳市场建设好、运行好。
Copyright © 2015-2022 西南频道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皖ICP备2022009963号-8 联系邮箱:39 60 29 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