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强迫自己跟原生家庭和解
今天的案例来自《视频号直播提问》
问: 我关注您快4年了,也帮助我成长了很多,我在原生家庭这一块困惑挺多的。
(相关资料图)
我现在有一个比较大的困惑,至今还解不开:
我家里比较穷,从小跟着父母吃了不少苦。我倒没什么怨言,因为出生就是这样。
主要是我爸妈会重男轻女,虽然他们说没有,但在重要事情的选择上会偏心,这是我身心上的一根刺。
我大概10岁的时候,在家里摔了一跤,摔得髌骨已经脱位,但当时不懂。
第一次脱位就很疼,我只记得我哭了很久。
后面我又能走路,家里就没怎么重视,脱位的事情就拖着。
我走着整个人容易掉到地上,甚至从楼梯上掉下去,越掉越频繁。
我从10岁到19岁这9年时间里,经常摔跤,一摔就会肿几天。
一开始小孩子的恢复力比较强,再加上摔得比较轻,摔了没多久就好了。
父母就会说“你怎么这么不小心、老是摔”,但也没去医院看。
等到我高中时,摔得很严重,路都不能好好走。经常是我同学送我去上学。
我是可以理解我爸妈的,我当时很懂事,也很心疼我爸妈,没有一定要他们花钱带我去医院检查。
他们也没有在这方面做过过多的努力,就是在村里找赤脚医生搞个药。
之前有医生提醒过他们,我这个情况要去大医院看才能处理,他们只能帮我消肿而已。
但是他们觉得穷,又觉得我一个女孩子迟早是要嫁出去的,就不想花太多精力去搞。
这个问题,到现在没完全解决。
我19岁那年高考完去做了暑假工,收入应该有一两千块。
我觉得这一两千块是能够去医院看病的,至少我要知道我为什么一直摔倒。
因为当时我要去读大学,我不能不明不白老是摔倒,到时候请假,拿不出病假条也不行。
但我爸当时说了一句:“检查出来也没钱给你治,这钱还不如留着买地皮,盖房子。”
因为在农村,我爸就一直想着要买地皮、盖房子,就这么回绝我了。
我当时就坚持说靠打工赚来的钱去检查,他就没话说了。
随后去检查,医生把真正原因说出来——髌骨脱位。
这在现在比较常听见,但在当时算是比较少的病例,在农村这方面也不发达。
医生说他可以做,但其实他没怎么做过。
后来,我就来了省城,想着大一暑假回去做。
因为我也不知道手术恢复期大概有多久,想着暑假时间长一点可以做。
但后来大学之后,我又摔了两三次,还有一次崴脚再摔一下,就摔得很严重,整个人不能正常走路了。
我舅舅当时在省城,就把我接回老家了,没有在省城治疗。
这是我自己也挺后悔的一件事情,因为当时我自己什么也不懂,也不太会为自己争取。
我就觉得爸妈辛苦,我能迁就就迁就一点,就回家做手术了。
结果,家里的医疗条件不是很好。
我闺蜜当时比我爸妈还紧张,因为老家做手术通常是要给红包、找熟人之类的。
我爸就一副“这种事情我不懂”的态度,他就觉得“我负责出钱跟出力照顾你就可以了、其他我不懂”。
但是我闺蜜很上心,帮我找人。
她跟我同龄,也是个学生,她拖了她爸爸帮忙找人。
虽然找了,但没有帮到大忙,但让我感觉我闺蜜比我爸妈对我还上心。
我做了手术之后并不是复位了,当时我两条腿都脱位,有一条腿比较严重。
虽然当时复位了,但因为摔得比较严重,有一个肌肉还没完全能够强壮起来。
等到去年我再去省城的医院看康复,省城的每个医生都在感叹怎么能够把这个事情拖到这么严重。
我以前没有条件看康复。
现在我自己工作,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也有这方面的知识,我才去看康复。
当时做手术就已经拖得很严重,康复又拖了,老家那边的手术水平也很低,在我腿上留了两道10多厘米长的刀疤。
这边的外科医生看到这两个刀疤都很惊讶:怎么还有人做这样的手术?
以下是冷爱和女主的对话:
冷爱: 你有跟别人倾诉过这个故事吗?
女主: 有,我的闺蜜、我的好朋友都是知道的,而且知道的人也不是少数。
冷爱: 我不是问他们知不知道,是有没有人像我刚刚那样,听你从出生开始讲到现在的这段故事,没有打断你。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我在一个地方本想提醒你,但我希望你把话说完,我从头到尾就全部听了一遍。
你过去有没有跟别人这样讲述过一遍?
女主: 有讲述,但没有这么长,因为我讲述的那些人,提前已经参与到故事的一部分,已经见证过一部分。
冷爱: 这是你人生中第一次这么讲述,是吧?
女主: 这么长、这么完整的是第一次。
冷爱: 除了希望倾诉,能够被我们听见、理解、支持以外,你此时此刻对于父母跟你的关系,有什么诉求?
女主: 我有一种恨,这种恨让我的性格带有攻击性,包括走进亲密关系,这些我都觉得有障碍。
冷爱: 你想改善你对别人的所谓的攻击性是吧?
女主: 对,我也想放下我对我父母的这种恨,其实我也理解他们养我们也不容易。
冷爱: 你首先要承认,你不理解他们。如果你理解,就不会这么恨他们。
咱们不要活在想象当中,你事实上要先承认你不理解他们。
女主: 因为我理智上理解,但感性上不理解。
冷爱: 你与其说理解他们,不如说是你知道这件事情已经发生了,它就是这样的。
我大概理解了你这个故事,你的诉求可不可以表达一下?
你希望获得跟他们之间的某种程度的和解?
女主: 毕竟他们也是我的父母,我从去年5月加上家里其他事情,到现在没有主动给他们打过电话。
我和我弟弟关系也不好,这也是矛盾的根源。
冷爱回复:
我已经理解了上述故事,想给女主三条建议:
第一,接纳。
女主不要强求和解,因为和解本身需要能量,也需要能力。
女主现在有意愿,但没有能力,也没有能量。
比如我想给爸妈买个房,我有这个意愿,但买不买得起,这是能力。
而且,我是否能买下这个房子、我能不能执行,这是能量。
因为有时候就算是我们有这个能力,也没有能量。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
你明明也有能力周日出去转一转,也有意愿周日出去转一转,但周日的时候就是想躺着刷手机,啥也不干。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答案是没有心力。心力是能量的一种外显。
女主现在没有能量处理这个事情的,那就先搁置。
要相信,今后的自己可能会有智慧、有能量也有能力处理这件事情。
此时此刻处理不了,就把它先放着。
即便女主从去年5月到现在,没给父母打电话也无所谓,可以先搁置不打。
等到想打的时候,再打。
我知道女主现在很着急,但希望女主记住一句话:“ 我允许自己就是这样的。 ”
每个人的人生,都有一门重要的功课——接纳。
女主对自己还不够接纳,比如不接受自己的攻击性。
女主要接受一个事实:“你爸妈没有那么爱你,不要骗自己”。
虽然听起来有点难过,但这就是事实。
如果不去接受这个事实,就是跟自己过不去,会更难过。
不妨接受他们就是没那么好,再自己对自己好一点。
同时,女主可以去感受:就像自己有和解的意愿,但没有和解的能力和能量一样,有没有可能父母有爱女主的意愿,但没有爱的能力和能量?
第二,承认。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没有谁有义务对我们好。
我们期待父母是完美的,父母也期待孩子是完美的。
也许对于你的父母而言,这也是一件不如意的事:
生活在农村,等到女儿有出息到大城市读大学,但毕业了,孩子也不理自己了。
所以,女主要记住一句话:“ 你不是完美的女儿,他也不是完美的父亲。 ”
这个世界就是个草台班子,我们作为孩子,总会相信父母是完美、称职、对自己很好的,但事实上不是的。
有的时候父母有能力但没意愿,最糟糕的是既没有能力也没有意愿。
世界就是个草台班子,说难听一点,大家都很山寨,家庭也很山寨,关系也很山寨。
我们从小到大可能觉得这个世界很专业,觉得:
在家里,父母应该很专业地养育我们;到了学校,老师应该很专业地教导我们;毕业之后,老板应该很专业地培养我们;听个直播,主播应该很专业地给我们讲课。
但事实上,会发现爸妈不专业、老师不专业、领导不专业、我也不专业。因为这个世界上就是草台班子构成的。
大家都凑合一下,这一生也不太长,就完事了。
建立这个认识之后,对这个世界就原谅了。
我想告诉所有人一个真相:原谅我,这个世界就是这么随机。
我讲这话大家可能不爱听,但这是事实。
如果女主真正能够接纳,会减去很多痛苦。
要知道,你不是一个完美的女儿,他也绝对不是一个完美的父亲,我们都不完美。
第三,理解。
其实,这个世界真的有完美的世界、完美的父母、完美的状态,但它在我们很深的内在。
大家跟着我一起感受一下,此时此刻,内在有一个真正的我是属于完美世界的,是完美世界在自己身上的一个投影。
完美世界就像一盏灯,它在那个地方照耀着我们。
这种照耀通过一个通道、一张纸、一块玻璃或者一面镜子照到我们身上。
不管怎么理解,父母就像是一个通道,我们通过他们的通道来到了这个世界上。
我们为什么如此不完美?
因为光经过折射了。
在直播现场,我结合我手头的茶水杯、手机自带的手电筒给大家做了演示。
我打开手电筒,把光照到了茶水中。
完美世界就像这个手电筒的光源,是圆的,但照在茶杯里时,我们会发现经过折射它没有那么圆了。
我们是从完美世界来的,但通过父母来的时候,我们得到了一个肉身。
这个肉身就像这个茶杯,我们居住在肉身里就变得不完美了。
另外,为什么我们如此不完美,但却还如此向往完美?
因为我们是从完美世界来的,我们是经过投射之后变得不完美的。我们终究是要回家的,完美世界就是我们的故乡。
感受这段话,需要有一定的沉淀。
我们经常会体验到一种情绪,比如愤怒、怨恨、悲伤、痛苦、无助,女主可以慢慢去参悟一段话:“我观察到自己很悲伤。”
只要参悟了这段话,我可以保证:女主就可以从这段关系中得到缓和、摆脱。
好比我举着一个光源照着一杯茶,茶,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小我」。
里面晃来晃去的茶,就是我们不断在改变的喜怒哀乐等情绪,一会高兴、一会难过……
“我观察到自己很悲伤”,这句话里有两个「我」:一个是观察者;另一个是被观察者。
也就是“我”是观察者,“自己”是被观察者。
所以,女主观察到的那个部分是第二个部分,是被观察的自己。
光源,就是观察者,这部分永远没有喜怒哀乐,因为在观察者的位置上是没有喜怒哀乐的。
观察者的我,其实就是来自完美世界的部分。
女主为什么会痛苦?因为她把自己带入了被观察者的位置,但真正的自己还在观察的位置。
再送女主一句话:烦恼即菩提。
生命中最大的烦恼,其实可以帮助自己开启生命中最大的智慧。
主创团队 | 冷爱 方赏 茜茜
本文的插画,任何网站、报刊、电视台、公司、组织及个人,未经授权,不得部分或全部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2 西南频道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皖ICP备2022009963号-8 联系邮箱:39 60 29 14 2@qq.com